藝術家-吳寬墩醫師

Artist

關於吳醫師

吳寬墩,現任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,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,1954年生於嘉義縣六腳鄉。自小即展現對於作畫的興趣和天份。大學開始自我摸索油畫繪畫技巧,以大量閱讀繪畫創作書籍和參觀美術館、博物館自我學習。曾在陳景容教授畫室學習人體素描。

生長在鄉下,嚮往寬闊的田野、曲折的山嶺、變化的光影;年紀日增,關注的不再只是外在的風景或自身的感受。身邊的親友或是遠距離的人們,也成為他的作品思考重點。畫作加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,和社會失去公平正義的批判。年逾耳順,憑藉數十年來行醫生涯的各種觀想,反思生命歷程的意義,用科學與藝術哲學的角度,面對身心靈情健康的人生。

作品有深刻的人文關懷、不斷改變畫風和主題是這位獨特思想的醫師畫家擁有的個人風格。

吳醫師這麼說:

「也許是因為沒太多時間練習,沒有很紮實的技巧,所以畫風無法固定。」

「我無法固定一種畫風和主題,因為我似乎有太多的想法。表現手法和各種思想是無法分開的。我必須轉換畫風。」

「我喜歡自己一個人摸索事情,不過偶爾參加美術團體,看看別人的畫法、聽聽他們的想法,可以啓發我的靈感。我不喜歡跟隨某個人的技法,根本上我認為那會限制我的靈感。自己摸索可能浪擲不少時間,特別是我能畫畫的時間不長。」

「以前很喜歡畫風景,那是因為孩提時候成長的環境投射。但現在畫風景,我必須找出那個風景賦予的意義。」

「幾年前我參與臺大醫學院醫學人文博物館的策展,開始對於臺灣人有更多的認識,我認為我的祖先比較像是平埔族原住民。當你越認清自己的身世,你越關懷這塊土地。」

「第一次畫超過100號的油畫:安全家園,那是和蘭嶼核廢料相關的議題。

這畫完成不久,另一波反核四運動開始了。我就畫了更大一幅的推入新樂園。表達國家機器的強迫和謊言。」

「我感覺必須替上一代和下一代做一點事情。」

「挖土機系列共有六幅,在一年內完成。讓人省思人類擁有巨大權力時,挖掉了什麼?」

「資本主義充滿矛盾和掠奪的特性,很快的就將地球資源用罄。」

「這些畫是賣不掉的,我不討好市場需求。」

「畫畫並非我排遣壓力或消遣的方法,我將它視為表達自己想法的途徑。醫師作為畫家,除了不為經濟壓力逼迫外,因為看許多不同階層和背景的病人,他們許多的故事給我很大的啓發。」

「不過,有時不喜歡一直畫嚴肅的東西,就鬆懈一點,偶而畫畫靜物。但是太多社會議題推著我去深思藝術的價值和功能。」

「在畫作的主題下,無需做太多的提示,但是,畫作必須引出觀者的共鳴,包括隱瞞或一眼即看盡的情感。」

「重要的事件往往事過境遷,無法深植在群眾或社會,於是很快的被遺忘。小說、繪畫、電影,都可以忠實地記錄,不過,我選擇的是繪畫。」

「人生不是靜止的,思緒永遠轉動。佛教不是說無常才是真理嗎?思緒牽動創作,但創作的時候會改變思緒。」

「當代藝術是不無可能,是極盡想像的現實,是沒有框架,是看不懂? 看不懂? 看不懂? 」

學歷:

1987-1993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

1990-1992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

1973-1980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

經歷:

2019~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

2019~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

2002~2019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

1987~2019 臺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

2009-2012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博物館執行長

2007-2008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

2002-2007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、病歷室主任

2004-2010 臺灣醫學會秘書長

策展經歷:

生命的誕生、台灣人哪裡來、人景人、蛇杖與桂冠、發光的郵票、航向福爾摩沙、上醫醫國

著作:

2008 永遠的二號館

2017 上醫醫國

2017 銀髮醫學醫學人生

歷年展覽:

1995 臺大醫院醫師聯展(聯展人:林憲、蕭裕源、張天鈞)

2012 油畫創作首展 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

2014 土地與人情 嘉義市文化局

2015 土地與正義 國立師範大學群德畫廊

2016 安全家園 中國醫藥大學藝術中心

2016 安全家園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

2018 藝術之後 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

2019 隱藏的記憶 國防醫學院圖書館

2019 從醫學走到藝術 M 到 A 的距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

2020 杏林藝彩聯展 臺南市美術館